1.牙菌斑生物膜=基质+细菌
2.牙周炎:机会性感染
3.慢性龈炎:放线菌;
慢性牙周炎:牙龈卟啉单胞菌;
侵袭性牙周炎:伴放线聚集杆菌;
妊娠期龈炎:中间普氏菌;
坏死性溃疡性龈炎(与精神压力有关):梭形杆菌、中间普氏菌、螺旋体。
4.红色复合体:齿垢密螺旋体、牙龈卟啉单胞菌、复赛坦氏菌。
5.最容易沉积牙齿的部位:上6B、下前牙舌侧。
6.原发性合创伤:异常咬合力作用于健康牙周组织。继发性颌创伤:正常咬合力作用于牙周炎症组织。
7.艾滋病:线性牙龈红斑、坏死性溃疡性龈炎。
8.骨上袋-水平吸收;骨下袋-垂直吸收。
9.生物学宽度:2mm,龈沟底到牙槽嵴顶距离。正常情况下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为1-2mm,及生物学宽度(结合上皮+牙槽嵴顶上方附着于根面的结缔组织)。
10.引起牙松动的原因:合创伤、外伤、妊娠期、牙周炎、牙周膜急性炎症、OFD术后。
11.菌斑<20%-基本控制;10%-控制良好。
12.青春期龈炎:前牙唇侧龈乳头、龈缘。
妊娠期龈瘤:下前牙唇侧龈乳头,直径一般不超过2cm。
药物性牙龈增生:抗癫痫苯妥英钠、免疫抑制环孢素、降压药硝苯地平、维拉帕米,覆盖牙面不超过2/3。
家族遗传型牙龈纤维瘤病:上颌磨牙腭侧最重,覆盖整个牙冠,不易出血,牙齿因牙龈挤压移位。
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:坏死区、鲜红带状区、慢性炎症浸润区。龈乳头与龈缘的坏死,虫蚀状,青壮年,男性吸烟者多见,极易出血,疼痛明显,腐败性恶臭,下颌下淋巴结肿大。
13.全口骨丧失、附着丧失位点≤30%-局限性,>30%-广泛型。
14.侵袭性牙周炎:6垂直骨吸收,下前牙水平骨吸收。常规治疗有明显疗效。易复发。药物治疗:四环素(针对伴放线聚集杆菌)、甲硝唑、阿莫西林(因伴放线聚集杆菌属于微需氧菌,甲硝唑对其无效,需与阿莫西林联合使用)。
15.翻瓣术:牙周袋底超过膜龈联合。第一切口-内斜切口,距龈缘1-2mm,刀片与牙面呈10°,第二切口-沟内切口,从袋底切入,第三切口-水平切口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博傲护理 | 博傲药师 | 博傲医师 |